在南京大学法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来源:NJU法学研会
在南京大学法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校友代表,四川省直机关青年学习标兵、省残联机关干部刘敏,2025年9月7日)
尊敬的蒋书记、彭院长,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刘敏,法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每一次回到南大,都像是回家一样温暖而熟悉。尤其今天走进我们法学院的新大楼——由曾经古朴庄重的西南楼改建而来,既延续了历史的文脉,又注入了现代的气息,让我不禁想到:有时候,人生也如同一座建筑,唯有勇敢重建,才能在变革中焕发新的生机。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2016年刚入学的那个秋天,那时,刚动完手术的我,由于行动不便,就提前把行李寄到学校,一个人拄着拐杖来到南京。一路上,我心里有些忐忑,也有些兴奋。而真正踏进校园,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学院不仅提前为我安排好了无障碍宿舍,时任丽娟书记还特意来看我,叮嘱我有困难随时找她;同学们主动陪我熟悉校园,帮我搬书、占座,甚至陪我一起去医院复查。读研三年,我一次次被这样的细节打动,也一次次确信:南大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什么是善意、什么是责任。正是这片土壤,让我敢于做梦,也勇于前行。
回首自己的成长,其实没有那么多宏大的叙事,更多是一个普通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跌倒又站起的过程中,逐渐看清自己、理解世界的过程。今天,我想结合三个关键词——眼界、规划和心态,与学弟学妹们展开分享。
01
眼界:我们都是“井底之蛙”,
但井口可以越来越大
我来自四川北川的大山深处。十六岁之前,我甚至没有真正走出过县城。2008年那场大地震之后,我的人生彻底转向,但也正因为那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刚读本科时,我对大学生活的理解非常单纯:好好读书,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于是大一上学期,我过着极其规律甚至封闭的生活——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活动,也没有想过大学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
改变我的,是一位室友。当时所在校区大,课程紧凑,加之行动受限,我便买了一辆电瓶车代步,而她恰好经常“蹭车”。一路上,我们从课堂内容聊到社团招新,从期末复习聊到职业规划。她家庭条件较好,见识广、人脉多,经常组织小聚会,邀请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交流。正是在这些场合,我第一次听人认真谈起“大创项目”“模拟法庭”“暑期支教”,甚至“保研”“竞赛”“实习”……这些曾经陌生的词汇,一点点打开了我的认知边界。
慢慢地,我也开始尝试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大二时我辅修了经济学,并主动担任辅修班的班长;加入了学生会,参与策划了几场院系活动;还开始关注各类学术竞赛和社会实践项目。坦白说,很多尝试一开始并不顺利,比如我第一次参加辩论赛时,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但正是这些“没做过”的事情,让我意识到:人生的可能性,远远超乎我们最初的想象。
我曾经在一次分享中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井底之蛙。”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被困在不同深度、不同大小的“井”里,能看到的天空总是有限的。但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依然可以努力拓宽井口的直径,甚至有一天,当我们积累得足够多、尝试得足够勇敢,我们或许能跳出这口井,真正站在平地之上——而那时你会发现,世界的边界,其实是由你脚步所及之处来定义的。
所以,我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课堂与书本之中。多去参加一场讲座,多去结识一位不同背景的朋友,多去体验一次从未做过的实践——哪怕它会让你感到些许不适。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他已知的,而是他愿意主动走进的未知。
02
规划: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我真正开始思考“规划”二字,是在进入南大之后。刚读研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学术道路充满向往。我的导师周安平教授非常用心,安排我跟着博士师兄师姐一起做课题、读文献、参加组会,完整地体验了一个月的“学术生活”,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学术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沉得下去的“问题思维”,而我似乎更习惯于在动态与沟通中寻找答案。
于是我决定转变方向。其实早在本科阶段,我就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兼职担任某某银行的法律培训讲师。读研期间,我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在做这份工作,后来由于表现出色,开始负责起了西南和华东一些地区的培训协调。与此同时,我还去过外企实习等。这些实践看似分散,但却让我逐渐明确:我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把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实际可用的解决方案,我喜欢在变动之中寻找落地的可能。
也正是因为这些尝试,我在研二时就初步确定了就业方向:回家乡四川,做一名选调生。于是我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开始系统备考,同时继续保持对社会实践和法律实务的关注。
回过头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条路上封闭地走下去。我想规划,并不是在二十岁时就把一生安排得明明白白,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保持清醒的感知、勇敢的试错和实时的调整。学业是所有选择的基础,但绝不是唯一的目标。真正有效的规划,是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把时光“浪费”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哪怕你暂时迷茫,也不要焦虑。我在北川中学复学之后,曾经一度失去方向,甚至入选省残疾人游泳队作为运动员参加过集训备战。后来又决心回到学校,在班主任老师的点拨下,才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学业。他当时问我:“刘敏,你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聚光灯都散去后,你拿什么来养活自己?”这句话点醒了我,也让我明白: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停留在迷茫中却不做任何事。
所以,请珍惜你们在南大的每一天。提前了解你感兴趣的行业,主动参与实习与实践,多和老师、学长学姐交流——人生的转变成本往往会随着年岁增长而变高,而大学,正是试错代价最小、机会最多的黄金时期。
03
心态:真正支撑我们走远的,
是自我赋予的意义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在这些年的起伏中没有轻易倒下,我想最关键的就是心态。
2019年,通过四川省紧缺专业选调生招录,我到了省直单位工作,一年后,被派往眉山市的一个村担任党委副书记。最初1个月,我融入的很困难。当地村民都说方言,听起来非常吃力;村里的事务琐碎又具体,从修路筹款到邻里纠纷,从禁毒排查到土地协调,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有一次我主持村民代表大会,因为不了解地方习俗,还差点引发误会。有过那么一瞬间,我真怀疑过自己是否适合基层工作。
但我没有选择退缩。开始主动跟着村干部走访入户,一句一句学当地方言;把每一项政策文件反复研读,甚至自己整理成通俗易懂的讲解材料;在每一次调解、每一次会议后认真复盘,总结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慢慢地,我从一个“被派来的年轻人”,变成了村民口中“那个接地气的刘书记”。
2020年8月,村里一位姓Z的姑娘考上大学却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我帮她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又联系了慈善基金会提供长期费用支持。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给我写了长长的感谢信,我突然理解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强大才去承担,而是因为承担才逐渐变得强大。
心态的调整,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更体现在如何与自身相处。去年年底,我因17年前震后帐篷里紧急手术留下的后遗症,不得不再次进行残端修整手术。出院后,需要每三天换一次药,但巨大的创面让社区医生建议我去大医院。妈妈不放心我,抱着我不满一岁的宝宝坚持陪我奔波。当时正是甲流高发期,去了1次,宝宝就被感染了。在深夜的发热门诊,看着孩子受罪,家人为我奔波,内心的愧疚和难受达到了顶点。就在那个时刻,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自己给自己换药。
买来医用纱布、消毒液、镊子,每次操作时,咬着一根毛巾,一点点清洗伤口、更换敷料,手法也日渐熟练。疼得浑身发抖的时刻,我会想起那些需要我的人,想起曾经温暖过我的人。我越来越相信:苦难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我们回应苦难的方式,却可以为它赋予意义。
我想真正强大的心态,是学会接纳失败、允许脆弱,但从不放弃对意义的追寻。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最终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不是天赋或运气,而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会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依然相信“我能从中获得什么”的积极思维。
04
结语:愿你在南大,
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即将在南大开启人生中最自由、最珍贵、也最具可能性的一段时光。这是一个可以大胆做梦、也可以踏实积累的地方;是一个允许你迷茫,但也鼓励你发问和尝试的地方。
学姐希望你们:
保持好奇,拓宽眼界——不要把自己禁锢在一口窄井中,多向外走、多向不同的人学习;
勇敢规划,接受试错——人生的路线没有标准答案,但你走过的每一步,都会成为未来的铺垫;
锤炼心态,寻找意义——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起点,而是他在挫折中的反弹力。
最后,我想把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于向内的建立。”
愿你们在南大的岁月中,不仅学业有成,更能成长为内心明亮、信念坚定的人。
愿你们在今后的某一天回望这里时,也能像我一样,充满感激与骄傲。
谢谢大家!(来源:NJU法学研会)
2025-09-27 22:09:1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