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彬礼 字数: 1400
《 学习时报 》( 2025年11月17日 第 01 版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禀赋条件,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引导大家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唯有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务实的实践准则深度融合,才能让规划蓝图转化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发展实绩,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根基。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反观现实,有的地方在实践中往往偏离或丢掉这样的原则立场;有的不顾实际,贪大求洋,盲目追热点搞同质化布局,造成要素低效、产能过剩;有的推进“腾笼换鸟”政策,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造成产业断层、经济减速、就业困难;有的脱离本地禀赋与产业基础,一味求新、激进发展,无视产业与技术演进规律,逾越积累寻求跨越,因支撑薄弱而陷入困境。
以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防止和警惕“一哄而上”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基于地理格局的深刻洞察和立足区域发展格局的科学判断中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深挖潜力、打开空间、积蓄后劲。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引入全新要素组合、改变已有生产力质态,而不是简单以业态来划分,必须对其内涵外延有正确把握。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表现形式,但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周期、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各不相同。各地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分业施策,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切忌一味“求高求新”。如传统产业侧重提升改造,通过技术革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焕发新生机,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殊途同归,但关键是要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等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地域性质和空间分异规律。每个地方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善于错位发展,找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赛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区域,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和系统能力的建设,重点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好东部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创新资源富集,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好中部“脊梁”的骨干支撑作用。西部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光伏产业、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唯有始终坚守科学理性、秉持实事求是,以科学态度破解发展难题,以务实作风推进工作落实,才能使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柱,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2025-11-17 22:03:3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