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杂志2025年第1期
提高基层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
扬州市江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别是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协同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增强舆情应对水平,也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形势下亟待加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协同工作
图片
当前,网络空间情况复杂,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面临新挑战、呈现新特征。
一是传播现代化。随着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突飞猛进,新闻传播智能化、数字化、及时化,新闻报道舆情也十分活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刻。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带来新的重大挑战。
二是网民参与度高。伴随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草根”阶层日益成为网络舆论主体;网络传播使公众话语权延伸,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现代信息技术、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极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信息交互性能,使网民行为容易导致“群体极化”。
三是舆情溢出效益明显。纵观近年来各地发生的重大敏感舆情,一旦某地发生突发事件或事故,属地、属事部门和单位必然成为舆论的主战场,相关事件、事故及关联事项、事情也成为舆情的发酵点。突发事件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而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大环境下,更需加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协同工作。
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
图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线,需要把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协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一是“服务”于全局。围绕中心,服务全局,不断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应对协同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内宣和外宣相统筹,关注舆论、关注舆情,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积极沟通、协调处置,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情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树立党委政府良好形象。
二是“服从”于大局。坚决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紧抓在手、落到实处,坚持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提高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者与新兴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
三是“服众”于对话。互联网时代,是对话的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用媒体“讲话”、借网络“说话”,既知道“说什么”,又懂得“怎么说”,实施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处理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进而合理疏导、正确引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释放大流量、引领正能量。
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协同工作能力和水平
科学、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协同工作,合力唱响同频共振“好声音”,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和水平之一。
一是在“善”字上做文章。“善待”媒体。处理好媒体关系,是抓好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协同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与配合,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架起媒体与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善用”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新闻消息传播的渠道颠覆传统媒体的想象,微博微信、各类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都是突发事件报道、舆情演化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善于认识新媒体、善于接触新媒体、善于运用新媒体。“善管”媒体。做好党的宣传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优势,密切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网络动态,充分听取网络民意。还要加强网络管理,发动网络评论员队伍借助网上对话、聊天、跟帖等形式和手段,及时开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二是在“合”字上下功夫。在思想上“合”。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要牢固树立新闻舆论、网络舆情无“小事”的观念,摈弃“瞒、捂、拖”的错误思想,不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不用封、堵、删的手段掩盖真相,进一步提高舆情应变力和舆论引导力。在机制上“合”。牢固树立“大舆情观”,联合宣传、政法、网信、公安等多家成员单位由“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以舆情风险防控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全区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点的防范、排查、处置工作等。在工作上“合”。牢固树立“大宣传”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到舆论引导、舆情应对“分工不分家”,上下“一条心”、拎成“一股绳”、工作“一盘棋”、处置“一股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队伍上“合”。用好新闻(网络)发言人、网情志愿者、网评员等“网军”力量,以公众信息需求为导向,多维度多平台回应社会关切,线上线下一体化开展新闻发布工作,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三是在“力”字上求实效。提高研判舆情风险的能力。发现舆情并及时预警是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加强舆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只有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讯,才能第一时间了解事情本源、把握网络民意,预测舆情风险、研究处置对策。提高面对媒体记者的能力,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即要尊重记者、接待记者;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要提供记者所需的有关资料,以事实答复记者。“三不要”,即不要拒绝记者的提问;不要公开表达自己对记者的偏见;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与媒体沟通协调能力。对于一些明显歪曲事实、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的报道,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或通过与媒体人员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供有说服力的事实,让事实讲话。提高处理舆情危机的能力。在危机事件中,平息事端、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在突发舆情后,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经验、方法和技巧,提高与媒体、与平台、与网民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既要主动做好网上新闻发布、信息传播等各项舆论引导工作,又要积极做好网下沟通、联动协调等舆情应对工作,扭转危机、摆脱被动,化危为机、掌握主动。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杂志2025年第1期
作者:李健(作者系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25-03-23 08:06:3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