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我们 我们眼中的记者 ——在“记者眼中的湖州”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办公室主任
按:9月25日,湖州主动把“麦克风”递给记者,召开了一场“记者眼中的湖州”座谈会。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总台等20余家媒体代表齐聚一堂,我作为“解码浙江”的主笔受邀参加会议并发言。会上,湖州市委书记陈浩作了非常真诚的讲话。
这是一场关于“视角”的座谈:记者用笔触描绘自己眼中的湖州,湖州用真挚讲述自己眼中的记者。当一座城市与一群记录者相遇,如何才能超越“看见” 的深度?在陈浩书记的讲话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解码浙江团队对讲话录音进行了整理,现分享给大家。
解码浙江主笔 周宇
2025年9月26日
记者眼中的我们 我们眼中的记者
——在“记者眼中的湖州”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陈 浩
(2025年9月25日)
各位记者朋友、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我们邀请来了相关媒体的朋友,一起“看见湖州、共话发展”。首先,我代表湖州市四套班子,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我们衷心感谢大家这些年来对湖州这座城市的持续关注,衷心感谢大家对湖州改革发展成效的宣传报道,衷心感谢大家对湖州宣传事业的鼎力支持!
这些年,我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湖州的关注度、知名度、显示度、美誉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湖州,将湖州的好经验好做法放在了头版头条、公众号置顶,让湖州上了“热搜”,出彩又出圈。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考虑,要召开一次座谈会,把记者朋友们请过来,致以诚挚的谢意,听听大家笔尖下、镜头里的湖州故事,并通过你们让湖州的声音传播得更远、让湖州的形象更加立体、让湖州的影响更加广泛。
刚才,常务副市长向大家介绍了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14家媒体的记者代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讲得都非常好,听了之后,很有收获、很受启发。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一种相信,就是大家对湖州的相信。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大家选择把镜头对准湖州、把话筒交给湖州,这本身就是对湖州的信任。我感受到一种情怀,就是大家作为记者的职业情怀。大家有的深入一线,传递民生温度;有的扎根基层,挖掘平凡故事;有的奔赴现场,记录时代变迁。这些都源于大家对职业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深厚情怀。我感受到一种力量,就是新闻媒体的力量。发生不等于记录,记录不等于揭示,揭示不等于推动。大家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次发声,都传播了正能量、塑造了价值观,这是一种推动社会有形进步的无形力量。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我想和大家交流3个方面:
一、记者眼中的湖州,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生动呈现
2019年,央视给我们湖州量身定制了一条广告语“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句话成为了湖州的城市名片。这些年,大家明显感受到,湖州的这张金名片越来越响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广大媒体记者不遗余力地挖掘、宣传和报道。我们认为,一座城市的魅力,往往需要一个清晰的“出口”让外界看见。记者,就是这样一个关键“出口”,是你们让“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鲜活地展示在外界面前。具体体现在这么4方面:
第一,正是因为记者的解码,让我们对湖州的发展之路更加自信。前不久,市委宣传部选取了50篇各大主流媒体对湖州的报道,并汇编成册。我们作了个统计,在这些报道中,主标题带“绿”字的有19篇,专门讲到湖州绿色发展模式的有42篇。比如,央视《焦点访谈》用15分钟报道湖州“两山”实践,其中讲到“湖州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光明日报》组织采写了许多报道,展现了湖州在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对口帮扶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和积极实践,将湖州的工作在更广泛范围分享了经验;《经济日报》深入基层一线,全过程记录企业绿色智造生产线改造,帮我们一起解读湖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密码;《浙江日报》潮新闻跟着“碳达人”居民体验垃圾分类、光伏发电自用的日常,记录下“生态身份证”如何让绿色生活变现为实实在在的奖励,其《自然与经济对话,人民与时代同行》专题报道,让“幸福湖州”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这些报道,都向外界解码了湖州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正确道路上走正确的信心。
第二,正是因为记者的推介,让湖州这座城市的流量更加汇聚。上周三,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报道叫《在湖州,遇见生活本来的样子》,讲述了湖州的生产生活,用烟火气打动人心。底下网友评论“湖州这座城市总能治愈疲惫”。这样的宣传,能吸引更多的人到湖州休闲旅居。《人民日报》走进湖州的乡村田野,亲身感知青年入乡的活力,采写了《青山遇青年·发展谱新篇》;南风窗深入湖州城乡调研,写下20余篇深度报道,从《别小看了“文明城市”评选》到《20年,更向青绿深处行》,宣传了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南方周末》蹲点湖州多个村落近1个月,跟着“乡村CEO”跑项目、与返乡青年聊创业,反复修改长达6个月时间,写下《我见乡村多妩媚,料乡村见我应如是》,生动展现了“青年入乡”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东方卫视在沪苏湖高铁开通时,为了一个火车进站的出镜镜头排练了很多遍;浙江卫视多次深入一线,详细了解湖州青创新城建设,专题报道湖州未来大会,等等。这样的宣传,吸引了更多人到湖州创新创业、逐梦圆梦。正是因为大家的宣传,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湖州、扎根湖州、创业湖州,湖州的IP更加火爆、湖州的流量更加汇聚。
第三,正是因为记者的跟踪,让湖州的社会治理更加高效。2022年6月24日,我们开设了全媒体监督《看见》栏目,以挑刺找茬、连夜整改的方式,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一开始,这档栏目的推进是很艰难的,但随着各大媒体的跟踪报道,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做下去的决心。比如,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都曾报道过湖州的“拔刺”行动,并点赞我们“拔掉了老百姓眼中的刺,在老百姓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解码浙江团队长期扎根湖州、解码湖州,编写《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观察》一书,其中在第一章就观察了《看见》栏目,讲到“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正是因为大家的关注和跟踪,才让我们更有动力做好《看见》栏目,从而推动湖州开启了一场全员参与的市域治理创新实践。
第四,正是因为记者的宣传,让湖州全民奋斗的热潮更加澎湃。这些年,各大媒体聚焦“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以专业的视角、鲜活的笔触,记录了湖州党员干部“迎风奔跑”的担当作为,记录了湖州企业家“敢闯敢干”的创业历程,记录了湖州老百姓“共建共享”的奉献热情。比如,央视新闻专题报道,“湖州,实干争先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新华社报道,“湖州以实干争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瞭望东方周刊》用《全城追“绿”的样子,藏着最暖的幸福密码》一文,讲述了湖州全城逐绿的奋斗故事;智谷趋势将镜头对准普通奋斗者,跟踪鼎力机械的技术工人、“深蓝计划”主理人等群体,用“再小的奋斗乘以346万就是波澜壮阔”的金句,为湖州写下最青春的注脚。正是你们的大力宣传,将湖州干部群众的奋斗点滴、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全民实干争先的奋斗热潮,从而汇聚成推动湖州发展前行的奋斗共识。
另外,还有中国日报、中新社、解放日报、浙江之声、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长期以来以全局的视野、专业的解读、深度的观察,持续为湖州发展鼓劲赋能。总之,得益于记者的助力,湖州的发展脚步更加坚定、湖州的城市流量更加汇聚、湖州的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湖州的奋斗热潮更加澎湃。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湖州才能被更多的人“看见”,才能被外界“读懂”,才能被真实的“感知”,才能得到立体的“呈现”。
二、我们眼中记者的样子
为了准备今天的座谈会,我也找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资料。刚好读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专门讲到“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虽然这句话已经过去9年,但现在读起来依然充满力量。大家作为记者,每天都在记录采访对象的样子。这里,我也想借今天的这个机会,讲一讲我们眼中记者的样子。
第一,记者的记录往往是最值得信赖的。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似乎最不缺少的就是“新闻”。但大家最关注、最信任的依然是权威媒体,因为在老百姓心目中,你们就是真实与客观的“化身”。我们在网上看新闻,往往都会先看消息来源,一看署名是人民日报、是新华社、是央视、是我们熟悉的党报党刊,就会觉得很踏实。同样的报道,通过你们的传播,更容易被信服;同样的声音,通过你们的传递,更容易被认可。这份信任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在座各位记者对“客观记录”的坚守、对“真相探寻”的坚守、对“职业良知”的坚守。
第二,记者的视角往往是最多维的。我经常给我们党委政府的同志讲,要多看看外界对湖州的评价,特别是记者对湖州的观察。因为你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视线更为敏锐、视角更为多元,能看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新华社耗时3个月深入安吉余村、长兴煤山等12个乡镇,走访老矿工、村干部、企业负责人30余人,几易其稿后写出《浙江湖州如何从“先行者”蝶变为“示范生”》,在今年6月《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帮我们总结了从“转化绿”到“源头绿”、从“领跑”到“带跑”、从“生态绿”到“多维绿”的三组变化,系统梳理了20年来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逻辑。比如,去年5月,《瞭望》以“湖州觉悟”为题,从湖州的方法论、精气神、价值观的维度,阐释了湖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独特观察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第三,记者的洞察往往是最深刻的。在我们记者行业里有个词叫“新闻眼”,这是一种对新闻价值的敏锐洞察、精准判断与独特呈现的专业能力。与个别片面追求流量的自媒体不同,在喧哗与嘈杂中,新闻记者往往更能沉得下心、看得更透、挖得更深。比如,解码浙江团队用了3年时间、30万字,沉浸式解码湖州的一系列打法。特别是2022年8月起,还和市传媒中心开设“解码湖州”专栏,发表了10篇深度报道,帮助我们看到很多“日用而不觉”的经验。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在一双双“新闻眼”的背后,是细节的雕琢、品质的专注、思想的追求。
第四,记者的能量往往是最具穿透力的。一篇有价值的报道,不仅可以穿越时代,更可以影响时代。1978年,《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横空出世,引发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也不禁让我想起31年前《湖州日报》的《为了太湖不再“倾斜”》,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拉开了一场“湖州人不服、湖州人要发奋”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好的新闻是“存世”的,它们不会随着岁月而褪色,反而能在时代中历久弥新。
第五,记者的笔触往往是最充满温度的。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渗透各行各业,一篇新闻报道如果用人工智能,一道指令几秒钟就能生成。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永远取代不了记者,因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是没有情感的、“冰冷”的,而记者是用“人”去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时代。在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下,不仅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澎湃着时代的发展脉搏。
第六,记者的监督往往是最犀利的。这些年,舆论监督类的栏目很火爆。像央视的《财经调查》、浙江卫视的《今日聚焦》等栏目,之所以能赢得老百姓的青睐,关键在于镜头之后的记者履行着舆论监督的职责。今年我们新推出了《看见·问政》。这个月,我专门去了问政现场观摩。栏目重点曝光了基层便民服务设施、城乡结合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相关的区县长脸红、出汗、坐不住,第一时间就召开会议研究整改举措,这也充分印证了媒体监督的力量。
客观的记录、多维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巨大的能量、温暖的笔触、犀利的监督,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我们眼中记者的样子,这也是新闻媒体人受人尊重的关键所在。
三、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讲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精彩故事
2023年7月,我们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了一档专栏叫《我和我的湖州》。我在多个场合都阐述过“我”的含义:第一,“我”是市委书记;第二,“我”是每一个在湖州工作、学习、生活的新老湖州人;第三,“我”是无数热爱湖州、选择湖州、拥抱湖州的城市合伙人。我认为,广大媒体记者就属于其中的第三个“我”,也是湖州这座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合伙人”。我们真诚期待,与大家携手进一步讲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精彩故事,让湖州真正成为熠熠生辉的“南太湖明珠”。具体来说,可以一起讲好6个故事:
1、讲好具有湖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故事。在今年的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我们提出要坚持“模式+速度”,走好具有湖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怎么理解?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坚持、三句话、五个特征。其中,“两个坚持”,就是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三句话”,讲模式不等于不要速度、好的模式能带来速度、“模式+速度”才能可持续发展;“五个特征”,①以“两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②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③以城乡融合放大均衡优势,④以高效能治理实现高水平安全,⑤以共建共享推进共富先行。在此,希望大家能多维度跟踪报道湖州这种基于生态富集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助推湖州真正成为“两山”理念实践标杆地、绿色发展先行地。
2、讲好高水平建设创新湖州的变革故事。前段时间,浙江省委提出创新浙江建设,我们也提出建设创新湖州。湖州的创新有什么?我认为,主要有3大看点:一是创谷经济。我们坚持在好风景中孕育新经济,把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在绿水青山间,推动科创能级不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二是产业链经济。湖州新兴产业已经有了聚珠成链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即将突破1000亿元。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先导的“1366”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人才经济。坚持打造“人才最有感”的创新环境,连续3年举办“浙大校友日”,加快推动“青创新城”建设,青年入乡正在成为新时尚。希望大家把镜头对准我们的科研平台、科创企业、青年人才,让更多人看到湖州提质向新的科创动能。
3、讲好湖州“最江南”的文化故事。去年,我们湖州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我们在答辩环节,就阐述了湖州的“4个最”,即最江南的生态颜值、最江南的文化底蕴、最江南的生活美学、最江南的文化窗口。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答好何以是湖州、何以知湖州、何以兴湖州、何以最湖州的“文化四问”。何以是湖州,就是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何以知湖州,就是让湖州文化名扬四海;何以兴湖州,就是以文化繁荣推动湖州高质量发展;何以最湖州,就是打造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希望大家深度走进湖州,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探寻文旅融合的湖州打法,与我们一起携手建设人文新湖州。
4、讲好“人生只合住湖州”的幸福故事。当前,我们湖州提出要打造两个城市,一个是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另一个就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我们认为,幸福不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一种具象化的感受。比如,可以从基本公共服务评价连续5年全省第一中,感受湖州幸福的满意度;可以从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1中,感受湖州幸福的均衡度;可以从连续3年被新华社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感受湖州幸福的认可度。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从老百姓越来越鼓的腰包中,感受湖州幸福的满满成色。为此,我们正在以利益联结为核心,一体推进青年入乡发展、片区组团、乡村运营、“两入股三收益”、“三个强村”等5大绿色共富模式,着力绘就“村强民富”的幸福图景。在此,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湖州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的点点滴滴,生动记录下产业帮扶的探索、乡村振兴的气象、群众增收的喜悦,向外界更好地展示现代版的“人生只合住湖州”。
5、讲好“实干争先·奋斗有我”的奋斗故事。2023年,在第一届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我用自然生态之美、地方人文之美、经济发展之美、开放自信之美、民生幸福之美、社会和谐之美、政治清明之美、干部勤廉之美、大众奋进之美“9个美”介绍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的具体内涵;2024年,在第二届大会上,我用生态文明看湖州、绿色发展看湖州、开放包容看湖州、营商环境看湖州、文化传承看湖州、幸福民生看湖州“6个看”阐释了这一品牌的鲜明标识。今年5月,我在第三届大会上作了“奋斗的湖州正青春”的推介演讲,没有讲“物”的变化,而是讲“人”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为什么要讲人?因为“有形”的变化都是靠“无形”的力量推动的,一座城市的精彩蝶变背后是认知、理念、思维、方法、作风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要落脚于“人”这个奋斗主体。为什么要讲奋斗?因为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湖州保持年轻态的动力源。正是奋斗的力量在催生着城市的精彩蝶变,正是奋斗的力量在塑造着城市的独特价值,正是奋斗的力量在推动着城市的勇毅前行。近期,我们在很多会上也讲,湖州这个地方要有充分的自信、足够的清醒、奋进的担当,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重要性、精气神的重要性。希望大家继续聚焦“奋斗的人”和“奋斗的城”,讲述好湖州党员干部“闻风而动”的故事、企业家“激流勇进”的故事、人民群众“奔跑逐梦”的故事,激励每一个“小我”用微观努力推动整座城市的宏观前行。
6、讲好湖州拥抱世界的国际故事。近年来,湖州经验已经多次走上联合国环境大会、联合国气候大会、大阪世博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国际舞台,但在“出海”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出彩”“出圈”,为世界贡献更多实践案例。希望大家用多语种、跨平台、融媒体报道,把湖州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国际通用语言,让湖州这座“绿富美”的宝藏城市站上世界舞台,让世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座谈会,不是一次简单的交流,而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再出发。接下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大家在湖开展工作做好保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给予全力支持。
在去年第25个中国记者节时,《浙江宣传》发布了《何以记者?记者何为?》一文,我想借用其中一句话送给大家: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传播方式在变,但一往无前的脚步不能变。我们一起热爱“热爱”的赤诚,坚持“坚持”的选择,相信“相信”的力量。
2025-09-27 21:52:3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