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企人才培育体系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构建民企人才培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11 作者:曾胜利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加快构建民营企业人才培育体系,既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政策撬动、产教协同、生态优化多维发力,推动民营企业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民营企业育才“主阵地”。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民营企业人才培育正确方向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政治引领、资源整合、文化塑造中的核心作用。深化“党建+人才”融合机制,推动党组织班子成员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通过党委会前置研究、党组织书记领衔攻关等制度,将人才战略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红色导师”帮带体系,组织优秀党员技术骨干与青年人才结对,在重大项目攻坚中传承工匠精神、锤炼技术本领。依托企业技术部组建“项目党小组”,将党性教育融入技术培训、技能竞赛,培育既懂技术创新又讲政治担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技术有党员盯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的生动局面。
深化制度创新,激活民营企业育才“动力源”。破解民营企业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构建更加开放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模式。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赋予企业技术资格自主认定权,选育有成绩、没帽子的人才。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发布技术攻关榜单,通过“人才带项目、项目育团队”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构建“需求对接—资源匹配—跟踪服务”跨部门、全链条保障机制,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效能。探索股权激励、分红权奖励等长效激励机制,让核心人才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激发“要我成长”向“我要成长”的内生动力。
实化产教协同,打造民营企业育才“练兵场”。产教深度融合是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路径。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主导产业学院、工程师创新实践基地,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将生产线搬进课堂、把研发课题融入教学,精准培养人才。推动高校专家带编制入驻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现“院校保留身份、企业提供平台、政府给予保障”的智力共享。建立“卓越工程师工作室”孵化体系,由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形成“攻关一个项目、培养一批骨干、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完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工人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通道。
优化服务生态,培厚民营企业育才“营养土”。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是增强民营企业人才吸引力和留存率的重要保障。要构建“创业无忧、生活无忧、发展无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完善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等金融支持体系,推出人才执业保、科创保,简化人才项目审批流程,构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亲清政商关系,让人才心无旁骛投身创新发展。整合人才公寓、人才会客厅、共享实验室等资源,打造集研发办公、商务社交、技术沙龙、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社区。建立“人才服务清单”,聚焦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关键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注重营造全社会重才爱才氛围,评选表扬重才企业家、技术能手、技能工匠,举办“人才周”系列活动,以城市之名礼敬人才。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4-11 16:37:4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