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县域人才发展沃土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厚植县域人才发展沃土
发布时间:2025-11-03 作者:张元熙
(作者系新疆霍尔果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人才是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要强化政策保障、推动产业融合、搭建发展平台,推动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用得好,为边境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精准引才,锚定需求构建立体聚才格局。县域引才需打破“广撒网”的模式,真正立足边境地区产业基础与民生短板,实现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政企资源,将人才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部署、同推进,确保引才政策与产业布局、民生需求深度衔接,避免政策碎片化、资源分散化。立足县域主导产业特色,精准锁定人才供给方向,对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通过“人才行”“专家对接会”等活动,定向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实地考察、洽谈合作;针对边境地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缺口,实施“组团引才计划”,从优质院校、三甲医院引进专家团队,切实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让人才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为关键产业赋能。创新引才模式,拓宽聚才渠道,既“走出去”主动对接,在高校密集城市设立引才工作站,加大赴高校宣介力度,也做好“柔性化”灵活引智,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汇聚不依赖户籍、编制的“候鸟型”人才。探索“政录企用”“双岗双薪”等机制,打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通道,由财政承担人才社保、档案等基础保障,企业支付绩效薪酬,既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政府、企业、人才三方共赢。
系统育才,立足本土打造梯队成长体系。要构建分层分类、产学研协同的培育模式。通过自治区、自治州级调训、跨区域挂职提升乡镇干部治理能力,以“岗位大练兵”“外出考察学习”强化村级干部履职能力,聚焦农业种植、非遗技艺、电商运营等,培育“田秀才”“农创客”“高级技工”等乡土实用人才,同时构建“大师领衔+专班指导+平台孵化”培育体系,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打造与产业适配的专业化技能人才梯队。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联合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与县域产业匹配的特色专业,建立“理论学习+基地实操”培训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鼓励企业参与培育,通过“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模式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让人才培育更贴合产业实际需求;设立产学研合作资金,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孵化同步推进。实施青年人才“蹲苗计划”,通过导师帮带、项目历练、跨部门交流等方式,加速年轻干部、技术骨干成长,为县域发展储备后备力量;针对新兴产业领域,开设专项培训班,定向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填补产业发展人才缺口。
科学用才,搭建平台释放人岗相适效能。根据县域产业布局与企业需求,绘制“人才需求地图”与“人才能力画像”,推动人才专业特长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探索人才“弹性共享”模式,允许人才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灵活任职,既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又给予人才体制保障。为返乡人才、青年创客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场地支持、融资对接等服务,鼓励人才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推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电商孵化中心,以“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定期举办产业大会、技能竞赛、成果展销活动,为人才提供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的舞台,促进人才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将产业增收、技术突破等指标纳入考核,对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项目倾斜;探索“人才期权激励”“成果分红”等模式,推动人才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增强人才归属感与责任感;对基层一线、乡村振兴领域的优秀人才,在晋升提拔、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让有为者有位、有功者有奖,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作者系新疆霍尔果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11-03 22:29:0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