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实践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实践
朱海波 字数:3541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所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引领,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显著提升全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的组织动员优势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大优势。清江浦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以前瞻性、全域性、系统性、综合性、根本性的思维谋划推进基层治理,着力优化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建设,把党的主张和力量传递到基层“神经末梢”。
强化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清江浦区委坚持把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摆在首要位置,建立区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建立基层治理月度例会制度,由区委主要领导带队,通过现场调研观摩、集中会办点评等举措,研究解决基层治理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压实“书记抓、抓书记”政治责任。加强16个镇(街道)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工)委议事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建强组织体系筑牢“战斗堡垒”。清江浦区成立区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基层政权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等“一办六组”。打造16个联系示范点,明确“六个一”工作清单,分类确定重点任务43项。在街道建立“大工委”,在社区建立“大党委”,高效统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和力量,形成区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道)村(社区)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治理组织体系。
升级治理网格实现“双轮驱动”。清江浦区坚持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基层组织架构优化“双轮驱动”,实施“精网微格4.0”工程,出台《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方案》,开展治理体系优化提升、“精网微格”网格提质等10项行动。根据区域特点、人口密度、产业行业等现实情况,建立健全“抓管带”机制,推进“114个村居+554个网格+2085个微网格”三级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组建网格党支部633个,推动村居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和网格员“一肩挑”、微网格长和楼栋党小组长“一肩挑”,实现基层组织体系和基层治理体系无缝衔接。
坚持问题导向,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要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走制度化、规范化路子。清江浦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治理矛盾难点,创新制度机制,整合优势资源,集中精力抓关键、求突破。
“三位一体”提升指挥效能。发挥区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牵头领导、区社会治理中心统筹调度职能,推动建立镇(街道)综治、网格化服务、社会治理中心融合共治机制,建成1个区级、16个镇(街道)级、114个村(社区)级社会治理站点的“三位一体”指挥中心,下沉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类事项13项、执法类事项44项。按照“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的原则,率先研发集驾驶舱大屏、智能手机终端、数据管理平台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村(社区)网格数据一次采集,跨部门、多层级共享,推动常住人口、个体经营户、企事业单位“三本台账”从纸质版向电子版升级,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类三管”化解物管难题。根据不同小区的情况,分三类推进党建引领“社区管小区”治理模式,对群众满意度高的物管小区,实行社区党组织委派党员干部参与物业企业共同管理;对群众意见大、信访多的物管小区,由社区直接接管,统筹纪委监委、政法、住建以及街道联动治理;对无物业小区,依托国有平台成立物业运营管理总公司,同步成立各街道、社区参股的物业服务子公司,实行托底管理。通过“共管接管托管”,实现党组织领导物管全覆盖。强化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管理,将党建工作纳入准入制度,并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定期发布物业服务“红黑榜”,累计清退连续在“黑榜”的企业10家。
“三权分离”释放发展活力。村(社区)财力弱、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是制约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江浦区通过探索对无证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合理分配,延伸拓展所有权归平台公司、经营权归镇(街道)、收益权归村(社区)的“三权分离”模式。在主城区,结合片区开发、老旧小区改造以及无证存量资产处置,盘活用好各种集体资产资源,提高基层经济收入水平;在农村区域,整合低小散用地,拓展空间治理,推进土地成片流转,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在全市集体经济“十强”社区评比中,清江浦区占比达40%。
强化队伍建设,激发“敢为争先”的干事创业活力
基层治理各项任务的落细落实,关键在人。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清江浦区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聚力锻造一支“敢闯敢为”的基层治理干部队伍。
让“敢为争先”成为“两委”干部的鲜明品格。以村(社区)“两委”干部为培育重点,完善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绩效工资与年终评星定级、个人考核结果双向挂钩机制,引导“两委”干部真抓实干。将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等纳入村(社区)“两委”干部后备队伍,选派48名优秀退役士官到村(社区)任职,为推进基层治理蓄足“源头活水”。实施村(社区)书记队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头雁讲堂”等载体,围绕政治理论、基层治理等内容精准施训;通过专家讲座、实地观摩等形式,让“敢为争先”成为基层治理骨干队伍的一致共识。
让“敢为争先”成为“双专”质效的标准尺度。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配备要求,累计开展5期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选聘,配强配齐基层队伍,持续优化队伍结构。依托区级社区干部学院,鼓励引导基层治理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和学历提升考试,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85%,对持证社工累计发放专属“职业津贴”82.3万元。持续优化“双专”建设管理体系,深化“全科社工”服务模式,让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迎难而上的基层治理干部脱颖而出。
让“敢为争先”成为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清江浦区完善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考核奖励+增收奖励+其他奖励”的报酬体系,探索“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岗位补贴”退后保障机制,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待遇的倾斜力度。树立重实干的鲜明导向,建立集体经济收入和村(社区)干部待遇挂钩机制,调动基层治理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政治激励,进一步畅通村(社区)干部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公务员、事业编制的通道,有效提振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的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清江浦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基层治理的参与权、评判权交给群众,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加强民主协商,筑牢共治同心圆。明确民主议事协商的主体、程序和范围,建立健全基层治理民主协商体系,依托区人大“码上办”、区政协“码上议”、基层统战“1234”、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资源,使公众能够及时高效表达利益诉求、监督违规行为。强化基层党建的政治功能和利益整合功能,利用党员血缘、地缘和业缘等社会资源的优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治理,并以“党员中心户”“党员楼栋长”“党建同心圆”等工作机制实现党建联系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化。
培育社会力量,增添共治内生力。进一步探索“赋权增能型”基层治理体系,在主体、制度、机制、方法和资源上向基层赋权,保障基层有相应权能开展治理行动,构建社会力量联通政府、居民的闭合网络,形成协同共治的内生动力。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大力培育多类型、多种类的本土社会组织,加速普通公民的组织化进程,尤其注重激活社区内有资源、有精力的精英群体,有效承接基层治理部分功能,推进居民自治有序化自治化,在互动、互助、互促的背景下实现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完善诉求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清江浦区建立“业主—党员—物业支部—社区党委”诉求直通机制和矛盾化解调处机制,推进落实“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分别建立问题、建议、办实事“三项清单”,同步打造“清新e站”“社区微脑”等信息化、智慧化平台建设,实现群众诉求网上办、马上办,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委书记).
来源:学习时报
2023-06-15 08:47:4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