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微腐败”也是“优环境”
纵横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7日第05版)
整治“微腐败”也是“优环境”
鲍南
不久前,某地夜市摊贩被要求每月上交一条香烟,并被告知是“统一交给城管”。此事曝光后,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对涉事人员停职调查,并依法依纪从严从快处理。
零容忍,是整治“微腐败”的必要态度。在基层,类似的“微腐败”易发多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干部认为吃点、喝点、拿点不算什么。然而,祸患常积于忽微,不少干部的腐化堕落就是从一条烟、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开始的。
零容忍,也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营商环境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潜力、活力的重要指标,影响着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方向。就此而言,整治“微腐败”也是“优环境”。从“脸好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到“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再到违规干预和插手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的寻租行为,这些任性之举无不损害营商环境,必须动真碰硬、严查重惩。优化营商环境,在抓好典型案件查办的同时,还要完善体制机制。比如,建立群众投诉问题快速受理、响应、跟踪、办结、反馈的高效监督机制,让监督的探头延伸到摊位边、市场口。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看得见公平、感受到正义,才能引来并留住“金凤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让每只滥用权力的手都被捉,政治生态才会风清气正,营商环境才会不断优化。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一条烟”也要严查》)
敢于揭短善于补短
雷枭
美颜滤镜能让照片光彩照人,也可能模糊真实面容。在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热衷于给问题和成绩加“滤镜”,看似美化了工作成果,实则掩盖了矛盾。唯有摘下“滤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问题,才能推动事业行稳致远。
既要正视成绩,也要直面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成绩是奋斗的见证,二者皆是工作的重要部分。若用“滤镜”虚化问题,对“中梗阻”视而不见,对急难愁盼充耳不闻,问题便会滚雪球般越积越大,演变成阻碍发展的“拦路虎”;而用“滤镜”美化成绩,只报喜不报忧,不仅会让人迷失方向,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既要看清表象,也要洞察本质。有的地方经济数据亮眼,却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有的项目看似推进顺利,实则存在隐患。这警示我们,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听真话、察实情,不被精心修饰的材料所迷惑,不被虚假繁荣的表象所蒙蔽。只有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既要敢于揭短,也要善于补短。敢于揭短是勇气,善于补短是能力。热衷于用“滤镜”粉饰工作,说到底是缺乏担当精神。然而,问题不会因掩盖而消失,矛盾不会因粉饰而化解。发现问题后,更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让每一次揭短都成为进步的契机,让每一次补短都成为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云南日报》,原题为《看问题勿加“滤镜”》)
2025-05-27 17:10:1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