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将写作进行到底 ——就文字工作答友人问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源:『湖北人大』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应用写作》|王润涛:将写作进行到底——就文字工作答友人问

导读:

2025年第4期《应用写作》杂志刊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润涛同志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将写作进行到底

——就文字工作答友人问

 

我从1991年告别校园踏入机关已34载,可谓“老机关”了。在机关工作的漫长岁月里,文字材料始终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从最初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登堂入室,每一步成长都与文稿撰写息息相关。这份对文稿的深情,恰似窖藏老酒,历久弥醇。尽管今天我已离开研究室岗位,从事琐碎的办公室管理工作,但每天仍离不开与文字打交道。习惯使然,我每年都会发表一点关于办文办会办事以及机关为人处世的感悟,其中数篇竟不胫而走,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经常有同事和好友笑问,哪有那么多时间?哪来那么多想法?……这里,择其要者,从三个方面作统一回答。

问题一:为什么笔耕不辍?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依然并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

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可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然后什么都没留下就离开了尘世,因此我常鼓励别人写笔记,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这样,一则可以时时检视自己生命的痕迹;二则透过静心写笔记的动作可以‘吾日三省吾身’;三则逐渐使自己的思想有体系。”

写作能够记录生活、传承文化。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智慧、情感和经验传递给后人。每一份精心雕琢的文稿,都是对前人智慧的致敬,对未来探索的启示。无论是史书的宏大叙事,还是文学作品的细腻描绘,都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人性的复杂多面。写作也是个人成长的见证。通过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多年以后,当我们翻开旧日的笔记,那些文字就如同时光的信使,带我们穿越回往昔,重温曾经的喜怒哀乐;那些文字也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曾经的模样和思考。人总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一部有思想、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却可以流芳百世!

写作能够启迪思维、升华认知。在机关工作中,文稿不仅是上传下达的载体,更是思想与智慧的火花碰撞。写作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提炼见解,将零散的思考凝聚成有逻辑、有深度的文字。每当面对一个新的话题或观点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确保文章内容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写作的过程,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更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次深化与升华。我非常认同一种说法:思想在头脑中是气态,讲出来是液态,写下来便成了固态。如果你把固态的思想再放到头脑中去回炉,气化出来的思想不仅会更为精纯,还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如果你把一件事情做一遍、想一遍、讲一遍,然后再写一遍,一定能更全面、更精准、更透彻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之处。

写作能够链接社会、扩大交流。文字穷山距海、无远弗届,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与他人深度交流、合作的大门。每个人的经验和见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财富,一篇精彩的文章能够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触动无数人的心弦。它可以是社会变革的号角,唤起大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可以是心灵鸡汤,慰藉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灵魂;更可以是知识的火种,点燃求知者探索未知的热情。使一个社会变好,成本最低的做法就是教育,不但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写作者输出的优质文字,教化人心,开启民智,润物无声间重塑人的精神世界。

写作能够梳理思绪、沉淀自我。写作最大的好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青年作家马小聪说:“日子滚烫,温暖明亮,总要迎着光。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将那些无处诉说的苦闷、彷徨、挣扎,一一倾诉于笔端,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释放心灵的呐喊,实现自我的救赎。”在文字的海洋中,我们释放着内心的热情与活力,用文字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每一份文稿都是精神的寄托,那些琐碎的日常、突如其来的感悟、难以言说的情感,都可以在文字中找到栖息之所。许多成功的思想家、学者和作家都通过写作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中,写作并不仅仅是对外部信息的表达,更是对内心思维的整理、深挖和重新构建。通过系统化的写作,我们不仅能够总结和提炼知识,还能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使得学习更有条理、更加深刻。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活动,既能锻炼思维,又能表达情感,还能促进学习和个人成长。每一次笔触落下,都是与文字共舞的时刻,是我与读者心灵碰撞的火花。这是驱动我不停写作的“内啡肽”。

问题二:恪守着怎样的写作基调?

文无定法、法有所宗。写作并非易事,它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才能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我写作的基本追求是:永远写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能带来价值的文章。具体来讲,有四条原则:

说真话。文字背后,是人心。真诚的态度是写作的灵魂。真诚的文字能够触动人心,增强文稿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只会让读者敬而远之。世界并不总如人们期许的那般美好,瑕疵与恶意也会在阴暗角落处潜藏滋长,这正是人性复杂的一面。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了是非对错的道德共识和价值判断,更是因为有了对抗假恶丑、追求真善美的勇气。我们总要相信邪不压正、善恶有报,总要用一腔孤勇对抗虚无,总要用奋力呐喊证明存在的意义。在写作《今天,我们如何“致良知”》一文时,有朋友建议删除“人们的戾气越来越重,一言不合就开吵,甚至三两句不对就动手,一个个网暴事件频繁发生。有的年轻人打着‘抵制日货’的幌子,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以为自己是一腔热血地爱国,但实际上干的却尽是‘碍国’的事。”这一段文字,避免引发争议甚至某类人的反感。我的态度很鲜明:宁愿文章不发表,这类问题也不能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问题导向是写作的“风向标”和“源头活水”,写作者就要做社会的“啄木鸟”。没有严峻的社会矛盾,我们就不可能发出“如何致良知”的历史拷问。

说人话。文字自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它来自一种非常朴素的是非观、正义感和同理心。真佛只说家常话,深远的哲理常常以朴素的形式呈现。好的作品,一定不高冷,没有装神弄鬼、装腔作势、忸怩作态,就是让读者看见生动活泼的自己。现在有些媒体的新年献词或评论文章,每一句似乎都闪闪发光,每一段好像也很精彩,语词精致,情感饱满,但这些词句组合在一起,就不知所云。实际上是用抽象和煽情来掩饰思想的贫瘠。我告诫自己,无论写作还是生活,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去仰望;最不济也是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平视;哪怕出于行文需要,必须俯视时,也要有悲悯与克制,避免“嘴脸难看”。一直以来,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观点:判断一切人和事都要回归到常识和良知上来。电影《第二十条》正好触及这个“痛点”和“泪点”,观看之后我连夜撰写《让法治回归常识和良知》,文中讲到“法律条文数以万计,每一个法条我们不一定能记住,每一个判例我们不一定都掌握,但最根本的评判标准从来都没有变,底层逻辑也一直在那里,那就是回到常识与良知的原点,坚持朴素正义。知识和法律就是力量,常识和良知才是方向!”

说新话。古人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意思是,语言是用来充分表达作者心志的,文采是用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不言不语,难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洞见,读者渴望看到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不断挖掘新的素材,深入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无论是对一个社会现象的剖析,还是对一个文学作品的解读,都要努力摆脱陈词滥调,道出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话语,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认知体验。不求通篇皆锦绣,但愿几句入人心。“金句”也并不总是字字珠玑或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往往是那些对情况透彻了解、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现力的观点和句子。我在《对机关工作的几点规律性认识》一文中分别讲了“讲政治贯穿于机关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认知水平决定你的思维与行为;本领和能力是竞争利器;奋进是最美丽的姿态;心态是你真正的主人;良好习惯成就优秀人生;人情通达会让你处处绿灯;拼到最后是人品”等八条基本规则,得到机关干部的一致认可。

说情话。这里所说的情话,不是狭义上的恋人之间的卿卿我我,而是指能提供情绪价值、产生情感共鸣的话语。深情可抵岁月漫长。“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文字如同跳动的音符,人生百态、七情六欲,总能在字里行间觅得知音。写作不应是作者的独角戏,而应是与读者的双向奔赴。鼓励读者参与到讨论中来,能让写作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我们不仅能收获更多的反馈和灵感,还能让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得到更广泛的社会传播,产生更深远的社会影响。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我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发放了一个调查问卷——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内容的党课?综合大家的意见,我提炼出“靠谱”这一主题,告诉年轻人:在这个聪明过剩的年代,靠谱才是为人最大的聪明。靠谱的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机关,对一个干部最高的评价是“靠谱”。得到这种夸奖,意味着这位同志可靠、可信、可用,前景自然一片光明。此后,“办靠谱的事、做靠谱的人”成为机关的一种文化现象。

问题三:如何保持写作激情?

不要以为只有文字工作者、作家、记者才需要写作,生活中写一段祝福语发朋友圈,写求职简历,写工作总结……都需要清晰表达。交流和沟通,本质上都是写作。

写作,可以成为职场加分项。相比不会写作的人,会写作的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得到领导赏识,沟通工作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具备更多优势。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能沉下来思考的人本来就少,如果你能通过写作形成对事情独特的看法和认知,不断积淀,就会具有核心竞争力,成为“二八定律”中20%的关键少数,不再是社会的“提线木偶”。入职第二年(1992),我在《长江日报》发表《武汉人,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引发长达半年的“武汉人形象大讨论”,一时间四五家单位跑来“挖人”。

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有专家预言,未来90%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人类深刻丰富的认知和情感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而写作正是普通人挖掘认知能力最便捷的方式,是抵御内卷的利器。

由此可见,人人都需要写作,人人离不开写作。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始写?如何写下去?

我的体会是:不怕写、持续写、闲暇写、公开写。

不怕写。世界上的很多问题,看似是能力问题,其实都是态度问题。对于写稿,好多人感到“怕”,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往往敬而远之。为了打消这种念头,我们还是从最简单的“写字”或者“码字”开始吧!把你的想法、感悟和收获等,用文字写出来或是键盘敲出来,不用考虑语法、文采,只要别人能看懂你想表达的意思就行。无论写什么都可以,一个梦,对一句话的感想,对某件事的看法,动植物的可爱之处,写日记记录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世间万事万物皆可成文。其实,从事写作的门槛并不高,它不像开展重大科研项目那样高不可攀。2025年央视春晚为王菲报幕的是外卖员王计兵,他甚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却一直坚持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出版了他的个人诗集《低处飞行》。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一定经过了从最初的种子,到破土而出的嫩芽,再到繁花似锦的盛放。很多事情不是“会了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做任何事,关键是要先开始,然后再完善,先完成再完美。每天练习写作,5分钟、10分钟,都可以,但就是要动笔,从“豆腐块”开始,逐渐增加,直至“大部头”。

持续写。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量变带来质变,数量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练习和不练习写作是不一样的,同样,每天写500字和写1000字的人,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也不能简单地重复,只做数量上的堆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结果才会事半功倍。持续写,用长期主义来对冲人之惰性,享受写作过程本身。一天写几页笔记不嫌多,一天写一句感言不嫌少,每一天的进步可能微不足道,但日拱一卒,日积月累,以年为周期回看自己的成长,你就会被自己惊艳到。就像地里的庄稼,每天看不到它的生长,但是到了秋天,却可以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闲暇写。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仿佛时间成了一种奢侈品,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忙碌的工作所包围,都不知道时间到哪儿去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挤时间写点文章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追求。就我而言,每天的工作日程不是开会、签文件,就是出差、调研,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时间看书、学习、思考。怎么办?只有向闲暇要时间、向碎片要时间,利用周末节假日或午休前后、会议间隙的短暂空闲,用来构思文章框架、撰写草稿或修改润色。晚上,家人都休息后,也有一个相对安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写作空间。码字久了,如果突然有个周末没去办公室看看书动动笔,反而内心茫然无措,整个人瞬间失去主张。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技痒起来等不得了”。一旦关上门,投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创作之中,往往会进入一种独特而专注的“心流”状态,仿佛是在与先哲圣人或者内心深处的某个自我对话,找到一方安顿灵魂的天地。完成一段满意的文字后,多巴胺大量爆发,会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满足感。

公开写。学习和成长最核心的环节是实践和输出,只是大多数人把注意力全放在学习输入上,而忽视了实践输出。其实,输出才是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实践和改变的放大器。如果学习的过程只读不写,那学习的效率必定大打折扣,大概不到原知识的10%。读书、听讲座都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我喜欢在读书、听讲座之后将学习所得写出来。这就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告诉我们: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试着把你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所以,我们不仅是写出来,还要公开写,要发出来。偷偷写,写得再好没有人看到,写得再不好也是当局者迷,无法提升和改进。公开写,才能被更多人看到,发表出来,旁观者清,才能得到读者的反馈,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有的放矢针对薄弱环节优化改进。哲学家罗素建议,人要对外界饶有兴致,尽量和世界产生深刻的连接。把文章公开出来,就是用自己的思想作桥梁来达成与外界的有效联通。

将写作进行到底,只要你一直写、坚持写,就有无限可能。

(编者注:文中提及的作者文章,可在“湖北人大”公众号上查找)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


27 04月

2025-04-27 09:33:45

浏览15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致广大人才朋友的一封信 在离任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所长时的讲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