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听问写记” 扎实做好调查研究
来源:人民网2025年4月18日发布
深入一线“听问写记” 扎实做好调查研究
(北京市委党校第68期中青班学员李慧,人民网2025年4月18日发布)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时代新征程,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践行“深、实、细、准、效”的要求,并贯穿于调查研究的听、闻、记、写全过程。
一、做好“听”的准备
倾听什么,向谁倾听,怎么倾听,是调研前的重点准备工作。
(一)听什么。调研的逻辑起点是问题。一要吃透“上情”。查阅各级领导同志近两年对要调研问题的指示批示,早做研究思考、找准问题靶点。二要掌握“下情”。查询被调研单位近期上报的各类工作报告,努力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充分运用好“接诉即办”这一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提炼群众反映最集中问题。三要摸准“外情”。多渠道了解国内外对该问题的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做好吸收借鉴。调研主题具体化为一个个问题,调研过程便会转化成为对问题的求解过程。
(二)听谁说。选取调研对象,随机选择被调研单位、谈话对象。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与群众交流,真正融入群众之中,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确保听到真话、了解实情。同时,兼听则明,全面选取有价值调研对象,全面把握相关信息。
(三)怎么听。不同的调研内容、不同的调研对象,需要用不同的调研方法。比如,调研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应该采用问卷调查法,广泛收集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又如,调研企业生产流程、工作环境和员工行为,则要侧重于“暗访”,通过实际情景融入,真实记录发生情况。再如,调研与民生迫切相关问题,首先要广泛进行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真实所盼所想,再和相关部门同志座谈,一起碰撞改革思路。为避免座谈会变成“座读会”,还应提前收了“汇报材料”,会上直接发问。此外,如果遇到复杂的调研主题,还需要学会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不同的调研方法。
二、掌握“问”的技巧
调研的过程,是搜取信息的过程,准确、有效、恰当的提问将大大提高获得信息的质量与效率。
(一)备问。调研是为决策服务的。在基层干部群众面前,想要问得准确,需要提前把情况搞熟。一是政策要熟。关于调研主题的最新政策要掌握,一些重要政策要记准、记牢。二是问题要熟。问题的来龙去脉,是调研的突破口,一定要提前研究清楚。三是行话要熟。要想深入交流,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就要专门了解重要行话,避免在沟通渐入佳境时,因为一些基本问题打乱节奏。
(二)多问。要想“见微知著”,就必须深入调研,多跑一些现场,多问一些群众。事实上,调研中的很多重要情况,都是根据偶得的线索,不断寻访追踪才弄清楚的。调研能否实现突破,往往就在于能不能“多问一句”“多想一层”。反之,如果现场问不透,回来写报告就无法准确反映基层情况。
(三)善问。调研提问有技巧才能出实效。一靠热忱。我们必须真心实意、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被调研者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打开话匣,反映真实情况。二要热身。从调研对象熟悉的话题谈起,营造轻松友好的氛围,方能拉近距离、赢得信任。三抓热点。调研者应把握调研的方向和节奏,观察和感知调研对象的反应,找出更详细、更真实、更生动的热点信息。
三、苦练“记”的功夫
有详实记录作加持,调查才能有印证、有支撑。
(一)随时随地记。除了调研过程的认真记录,要特别注意两个时段的记录:路上、内部讨论时。前者看似是在闲聊,但往往轻松地交谈,更容易问到真实的情况和看法。后者是调研小组内部的碰头会、讨论会,碰撞出一些思想火花,应当及时将其记录下来。
(二)原汁原味记。想写出“有滋有味”的报告,首先得有“原汁原味”的记录。这些素材特别值得记好:一是现场环境。比如去医院调研,输液大厅是否有序,取药排队有多少人,都能客观反映出我们优化就医流程的成效。二是群众语言。要注意把握那些逻辑性强,又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记好,往往这就是报告的点睛之笔。三是受访者情绪。有时受访者的一个表情、一种语气甚至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情绪和态度。详细记录下来,将使笔下的形象变得更生动、更真实。
(三)准确细致记。记录既是个基本功,也是个细致活。一要记准数字。对于一些重要的、能反映趋势变化的数字,还必须当场与调研对象进行核实,确保准确。二要记全要素。必须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记全、记准,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线索。三要记好现场。一些有价值的场景不仅要用笔记,还可以拍照留存。
四、把握“写”的重点
写好调研报告,思考要有深度,建议更要务实。
(一)综合素材。必须对调查素材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综合,才能挖掘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一是及时整理。第一时间整理素材恰如“趁热打铁”。一边梳理素材,补充重要数据、生动事例、精妙语言;一边分析思考,提炼总结观点判断。二是反复鉴别。这是一个消化材料、去伪存真的过程。面对大量的资料和不同的观点,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必须反复比较甄别,从宏观和长远角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先入为主,防止自以为是。三是突出实效性。重实效是调研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必须反映真实情况、提出有效建议。
(二)理清纲目。纲举才能目张。一是提炼好导语。要想让读者迅速了解调研报告的中心思想,就在第一段提炼出提纲挈领的导语。二是锤炼好标题。把内容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成分提炼出来制成标题。三是连贯好逻辑。好的调研报告应当逻辑清晰、一线贯穿,如同剥春笋,越剥越精细。
(三)打磨精品。文章是改出来的,越改思路越清晰,越改语言越精炼。一要注意多用鲜活灵动的语言。二是多用小数字。三是多用短句。还要注意去除潜在的冗余信息,以句子的“瘦身”换取文章的“强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提升调研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要求。用好听、问、记、写的方法,不断在调研的质量上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提升我们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2025-04-24 22:02:5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