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过紧日子”
正确看待“过紧日子”
张权 字数: 2140
《 学习时报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3 版 )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绝奢靡浪费等现象。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以来,各级党政机关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把“过紧日子”落到实处,但也有个别人对“过紧日子”产生了一些误解,比如,将“紧日子”等同于“苦日子”,陷入“一刀切”式节约,简单地把“紧”理解为“省”,把厉行节约理解成了“没苦硬吃”。还比如把“政府紧日子”与“群众好日子”割裂对立,将两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再比如将“过紧日子”与“扩大消费”对立起来,还有的把“过紧日子”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立起来,认为“过紧日子”会降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担忧政府“过紧日子”会导致行政失序,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不仅偏离了“过紧日子”的政策初衷,甚至影响了本职工作。“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因此,必须正确看待“过紧日子”,对其中的一些误解需进一步明确和澄清。
正确看待“过紧日子”,应先从准确把握什么是“过日子”入手。作为一个人们日常使用的极富生活化气息的词汇,“过日子”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过程: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这些具象化的生活事务和状态共同构成了人们所说的“过日子”。“过日子”与“过紧日子”,本质上是“日常生计智慧”与“特定导向下的资源统筹策略”的关联,二者既共享“量入为出、务实规划”的底层逻辑,又在目标侧重、适用场景上形成互补,共同服务于更可持续的生活与发展需求,“过紧日子”不是对“过日子”的否定,而是在特定阶段、特定领域,对“过日子”智慧的强化与聚焦。二者都以“合理规划资源”为核心,最终目标都是让生活更好、发展更稳健更有保障,前者是日常的“细水长流”,后者是关键处的“精打细算”,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完整逻辑。
“过紧日子”与“干事业”不能完全混为一谈,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对应到党政机关身上也是如此:“过紧日子”是指要保障党政机关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干事业”是指党政机关履行各项政治与公共行政职能。具体来看,《条例》将“过紧日子”涉及的内容明确为经费管理、公务差旅、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以及资源节约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党政机关而言,公共运转的支出皆来自公共财政,其对资源的支配(支出必要成本)权力是由人民群众所授予,花好用好每一分钱是不负人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所以不论宽裕还是紧张,都必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的相关要求,接受监督与审计。
“过紧日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百年征程中提炼出的精神底色,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勤俭节约,到建设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这一优良传统始终是党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传家宝。进入新时代,倡导“过紧日子”并非简单的节衣缩食,而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核心在于通过精准压缩党政机关非必要开支、严控奢侈浪费,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无论是压减办公经费、规范公务支出,还是优化项目资金使用,最终都转化为保障国计民生领域的“真金白银”。“过紧日子”的“紧”,紧的是铺张浪费,护的是民生福祉,这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坚守,更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回应群众期盼的生动实践。
“过紧日子”的基础是要保证治国理政的基本任务目标照常实现。“过紧日子”的本义不是要让“日子过不下去”,而是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合理节约成本,“过紧日子”既不能借口要节约成本而影响基本任务的完成,也不能因为要节约成本而相应调低工作任务目标,否则,就是因噎废食,犯了目的与手段倒置的错误。更何况,如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调低任务目标,实际上会产生一种指向低效率的负向激励,在那种情况下,“日子”并没有真正“过得紧了”,而是“节奏慢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因为被要求降低成本而干脆躺平了之,在达成任务目标上敷衍应付,甚至当“甩手掌柜”,这是不担当、不作为的直接体现,与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相违背。
“过紧日子”真正呼唤的是科学运筹和管理创新,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利用效率的提升。所以“过紧日子”的要害在于提升公共财政资源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在于推动科学决策,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在于优化公共资金支出结构,不断创新开拓新的效率提升空间。因此,《条例》明确要求,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科学统筹财政资源,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可花可不花”“花在面子上”的支出砍下来、省出来,投向科技创新研发、教育医疗社保等“硬核”领域,从提升财政资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着手,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动经济发展的“千斤”,倒逼干事创业的效率提升。
带头“过紧日子”,既是我们党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责任与担当,也考验各级党政机关的智慧与能力。“费用省下来”与“发展好起来”,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如何在过程中统筹兼顾秩序与活力、守正与创新、发展与稳定等多重目标的实现,是一道交由人民群众阅卷的必答题。只有将人民群众真正放在心里、把发展责任扛在肩上,在精打细算中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让党风正、人心暖、事业兴。
2025-10-10 09:24:5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