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法
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法
梁燕晓 字数: 1441
《 学习时报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1 版 )
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抉择,到青海“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把脉定向,再到科技领域“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战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发展把脉定向,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是立足于“时”与“势”的动态变化、精准取舍。“有所为”是以历史主动精神锚定方向,在事关长远的领域主动作为、集中攻坚。“有所不为”是以战略定力克制盲目冲动,对偏离全局方向、超出自身能力的事项坚决舍弃。“有所不为”是以“舍”换“得”的主动“有所为”,并且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转化。进退取舍之间,是“为”与“不为”的科学考量,是根据自身实际在大局中找准定位,以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中敢作为、善作为。
“有所为”关键在于找准方向、聚焦重点,既“敢为”更“善为”,确保每一份“有为”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与国家大局。“有所为”的前提是分清“应为”“可为”的判断标准,符合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自觉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不偏离全局方向。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所为”不能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局部利益,要具备系统观念与战略眼光,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将地区和部门工作的“小为”,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大为”之中。例如,部分地区为守护生态环境,短期内关停高污染项目,虽暂时影响了经济增速,但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看,却换来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红利,为老百姓和子孙后代提供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种“为”,正是立足大局的长远之举。认准了符合标准、契合大局的事后,既要“敢为”,克服畏难情绪,把握发展时机,避免畏首畏尾、错失良机,防止“有所为”沦为“无所作为”;也要“善为”,讲究方式方法,结合实际优化路径,不做蛮干盲干的无用功,确保“为”的效果最大化。
“有所不为”核心是守住底线、规避风险,通过主动“舍”,为“有所为”腾出资源、留出空间。“有所不为”绝不是消极不作为、躺平摆烂,而是通过战略研判主动规避“乱作为”的一种“积极作为”。一方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发展思路。尊重现实、量力而行,既对接党和国家政策的“天线”,也扎根本地区本部门资源禀赋的“地线”。不符合“国之大者”的事,即便短期有利,也坚决舍弃,不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不符合“一方水土”的事,即便看似“光鲜”,也果断放弃,不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硬撑。适宜的才是健康的,如果“水土不服”,再好的产业也是无本之木,开不出繁花、结不了硕果。另一方面,克制“乱作为”的冲动。坚决抵制“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诱惑,不在不该为、不能为的事上“赶鸭子上架”,不盲目铺摊子、搞“撒胡椒面”式投入,不追求短期“显绩”、忽视长期“潜绩”,不牺牲生态环境、民生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数据。这些“不为”,本质上是对发展规律的敬畏,是对“急功近利”的克制。
真正的“为”与“不为”殊途同归。我们要深刻认识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该“有所为”时敢为善为,在该“有所不为”时保持定力。既有胸怀“国之大者”的格局,不被一时一事所扰,也有“立足一方水土”的务实,不盲目跟风、不脱离现实,以“有所为”把牢方向、聚焦重点,以“有所不为”守牢底线、守好边界,在取舍之间找准发展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新动能。
2025-10-10 09:20:5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