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恒,而后能成事 ——读《曾国藩传》有感
来源: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公职素养
尚恒,而后能成事
——读《曾国藩传》有感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肇启熙,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委2023年读书学习优秀文学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
自来到政研室,身边的领导同事个个藏龙卧虎,“知识恐慌”的焦虑感常伴左右,唯有通过读书来缓解。梁启超曾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于是我选择了《曾国藩传》。前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全部读完,算是近几年读的书里读得最扎实的一本了。
关于曾国藩的人生故事有很多版本,我读的这本由张宏杰所写,侧重描述曾国藩一生的功名事业和每次重大抉择的心路历程,结合自己的经历,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尤其是他一生对“恒”字的诠释令我感触良多。
“恒”于写作,日更900字
在曾国藩一生的61年中,他写了2000万字,算下来,他从出生开始每天要写900字,而在现有保存的1459封家书中,仅咸丰十一年就写了235封。这一个个文字,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年复一年的积累。他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文字,如他所说,“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扪心自问,自己又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读书,看似忙忙碌碌,却鲜有所得。想起曾有领导说,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稿,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献素材,要写1000字,至少得看2万字。在政研室工作,时刻在挑战你的知识储备,更需要这样的坚持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写稿时不假思索,左右逢源。
“恒”于自省,日记己过
古今中外,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征为镜自省开创了大唐盛世。毛泽东认为“人们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将不能进步”。苏格拉底曾说,人一定要认识你自己。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省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各种缺点,提醒自己戒骄戒躁、慎言慎行,坚持不懈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主动听取别人的批评,请求好友“常惠箴言,并赐危论”。他说:“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反观当下的社会,浮躁自负者较多,能做到曾国藩这样“三省吾身”的人少之又少。自省是成功的开始,在前进的过程中持续复盘,才能在可能遇到的困境中不走弯路,甚至弯道超车取得胜利。
“恒”于担当,日不避事
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大的耻辱就是没有担当。”他的一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创立湘军,他殚精竭虑;镇压太平天国,他冲锋在前;处理天津教案,他临危不惧。这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坚定和坚决,是他永恒的人生信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政研室的“三高”(高强度、高密度、高压力)易得,“急难险重”任务常伴左右,这就必须要有曾国藩这样“卷”的执着,“冲”的勇气,“抗”的毅力。回想年初父亲因新冠肺炎住院,我陪在病床前写稿子,虽然疲惫,却未曾想过推脱、退缩,也是深知用起而行之代替坐而论道,用攻坚克难战胜狂风暴雨,才是成为新时代的“劲草”“真金”。
“恒”于创新,日兴新路
“行旧路必断落”,这是曾国藩的创新思想。爱读书爱思考的曾国藩很早就知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学道理,“子弟兵”“厚饷制”“广开源”“置新器”,一系列的先进的改革举措成为他打胜仗的不二法宝。当今的世界,创新的火苗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旺盛,新的知识和概念层出不穷,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但“两头在外”的问题仍是我们创新的障碍,如何打破僵局,突出重围,是需要下功夫思考、下力气探索、下本钱经营的。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就是新时代新实践新发展进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撑,指引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远宽,在全球重要科技和军事发展道路上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读书除了体会,更要践行。时代虽然在变,品格却可恒远。未来修远,蒸蒸其路,唯有像曾国藩一样,行之有恒、恒心不改,志向远大、锲而不舍,才能不惧时代变迁,永立浪潮之巅,高举弄潮之力,一往无前!(来源: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微信公众号,公开渠道可见作者2019年通过省直遴选来到陕西省委政研室工作)
2024-04-18 06:37:5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