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政声”之中识准干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于“政声”之中识准干部
发布时间:2025-09-22 作者:张卫国
(作者系山东省曲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公正评价、精准识别干部是选贤任能的基础,从以往情况来看,干部考察受“职位光环”与“人情滤镜”影响,难免陷入“失真”的困境:有的干部任上被赞“雷厉风行”,离任后却被诟病“急功近利”;有的干部任上埋头实干被认为“政绩平平”,离任后却因“潜绩”显露而赢得口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近年来,山东曲阜市创新干部考察评价方式,开展“政声人去后”干部评价,拉长时间维度、穿透人情迷雾,让真正重实绩、重潜绩的干部脱颖而出。
“人去”方显真绩本色,挖掘经时间检验后的实绩潜绩。评价干部若囿于“静止视角”,仅看在任时的汇报数据,看到的往往是显绩而非潜绩,是一时之功而非一贯表现。干部任期内轰轰烈烈的场面往往动人,权力和人情的影响也使得“溢美之词易得,真实民意难求”,只有权力抽离、时间沉淀后,干部工作的真实质地和长远价值方能显现。曲阜市通过干部离任后的评价,精准挖掘干部真绩。精准确定评价对象,将换届后提拔或交流离开的干部、新提拔优秀年轻干部及急难险重工作专班人员作为重点,聚焦经济运行、民生改善、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社会稳定等关键领域的党政正职和关键岗位科级干部,建立“政声人去后”干部评价台账;科学设定评价内容,重点复盘离任干部在上一个工作岗位时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团结协作、重大项目落地实效、选人用人公信度、审计监督结果及群众真实反映。通过回溯离任后的工作成效,评估其实绩的含金量与潜绩的可持续性,为识别重实绩、重潜绩的干部提供坚实依据。
“闲谈”自有千钧重量,用群众口碑印证工作成色。街谈巷议,汇聚着最真实的民声,是干部政绩最朴素也最有力的“考核表”。若只局限于在任考察与静态材料,就难以掌握干部的真实口碑。干部离任后,利益纠葛消散,群众评价更为冷静客观。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声音,是组织考察干部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识别实绩是否真正奏效、潜绩是否深得民心的重要参考。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不应仅仅听取所在单位同事、下属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而是应当开门听评价,保证服务对象、基层群众的话语权。曲阜市全面优化评价路径,对离任干部采取面上访谈与重点了解、重点走访与随机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领导同事、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各占60%、20%、20%左右的比例,主动接触“知情人”“超脱人”“少数人”,深入原单位及关联领域,倾听褪去权力人情“外衣”后的真实民意;对工作专班人员,采取现场观摩、数据比对、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项目现状、社会效益、群众认可度,从乡语口碑中精准评估其履职实效与作风表现。近年来,曲阜市通过“政声人去后”专题评价,收集有效评价意见2100余条,形成的干部调研报告超过40万字。
“锤落”方证铁规斤两,让实绩、潜绩干部有位有为。结果运用是“政声人去后”评价的生命力所在,根本目的在于识别和激励真正优秀的干部,警示和督促存在问题的干部。曲阜市刚性强化结果运用,根据评价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干部使用建议。对离任后口碑好、经时间检验实绩突出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原任职期间或攻坚任务中做出显著贡献、群众认可度高的,及时纳入组织视野重点跟踪,在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优评先上予以优先考虑,树立“实干者有位、担当者有位”的鲜明导向。通过“政声人去后”专题评价,对15名原单位评价“一般”的干部转变认识,重新画像。对评价中发现问题,特别是工作方式失当留下“烂摊子”“拍屁股走人”的干部,采取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及时反馈,督促其深刻反思、整改提升,做到既压担子、又教方法。必要时依规调整岗位或处理,自实施“政声人去后”评价以来,对存在形式主义、“乱作为”问题的2名干部全市通报批评。通过科学、精准、系统的评价与运用机制,释放清晰信号,让组织不仅看得到那些默默耕耘创造潜绩、扎实工作做出实绩的干部,更为其提供广阔舞台,推动干部放下“干得好组织却看不到”的思想包袱,潜心谋事、安心干事,全身心服务发展大局。
(作者系山东省曲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9-22 17:48:4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