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不私于己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一钱不私于己
发布时间:2025-07-07
左宗棠极为推崇清廉品质,要求为官必须清廉爱民、勤于治事、慎于用人,熟悉国家法令。对为官清廉者,他予以重用;对贪赃枉法者,他严惩不贷。而他本人,身处权力高位,不曾随波逐流,这与其良好家风有着密切关系。
左宗棠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是秀才,祖父是国子监生,父亲也是秀才,皆以“孝义”闻名于乡里。据史料记载,曾祖父左逢圣“诚孝,居贫好施”,在湘阴县高华岭设“义茶亭”以解行人饥渴。左宗棠继承了家族乐善好施的传统,在湘阴柳庄耕读期间,“筹族中备荒谷成,又悉捐家中长物”;每遇灾年都在路边设大棚,让家人熬粥、熬汤药救济难民。左宗棠重视教子,在其留下的大量家书等文字中,可见其用心教育四个儿子如何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廉洁守家。
左宗棠有一副家训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并嘱咐子弟“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他在写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尔年已渐长,读书最为要事。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同治六年,他写信叮嘱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谨厚朴俭为主。秋收后还是移居柳庄,耕田读书,可远嚣杂,十数年前风景,想堪寻味也。”可见,左宗棠念念不忘的是耕读家风,并提醒家人不忘寒素本色,切勿沾染纨绔子弟陋习。
左宗棠要求子弟“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切勿饮食征逐,虚度光阴”。即便他后来位高爵显,依然保持着节俭习惯。左宗棠之所以让子弟“崇俭”,目的在于“广惠”,强调“用财有道,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广惠之道,亦远怨之道也”。他十分注重言传身教,遇湖湘水灾,捐银赈济;陕甘大灾,慷慨解囊;以私人廉俸购买新式武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据统计,左宗棠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163封家书中,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
左宗棠常以“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告诫自己,教育儿子“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他的廉俸总是存放于藩库用于公需调拨,或并入楚军粮台以充军饷,或存于营务处以应赈济灾民所需。家中十几人用度,左宗棠严格控制,从不多寄钱,以至于有时候周夫人患病都无钱买药。左宗棠的好友、时任湖北巡抚胡林翼得知此情况后,专门写信给湖南巡抚:“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公一钱不私于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皆信之。”左宗棠在写给次子孝宽的信中说:“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
在左宗棠的教育下,四个儿子均无“骄娇”之气,且都有所成就。长子左孝威,跟随左宗棠在军中做了一名随军文书,衣食住行与普通军士一般无二,未有丝毫特殊,后患病早逝;次子左孝宽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郎中;四子左孝同为著名的金石书法家。
(摘编自6月2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王俊 陈白云/文)
2025-07-07 11:54:1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