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升级版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升级版

字数3581(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

《学习时报》(2025年09月12日第07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蝶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系统工程。云南省始终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续提高领悟力、强化行动力、坚定意志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释放环境建设一举多得效应,全力打造美丽品牌、幸福品牌、发展品牌。全国爱卫办评价,云南省城乡人居环境改善走在全国前列。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人居环境建设一头牵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只要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赢得群众广泛拥护。

云南省把人居环境建设作为践行宗旨意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树牢正确政绩观的最直接行动,推动城乡面貌发生革命性变化。一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每5年制定一个总方案、每3年出台一个提升方案,建立现场推进会竞争承办机制,2019年以来召开21次全省性会议,省级季度调度,州市、县市区按月调度,绵绵用力把各项工作向前推进。二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把握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群众接受度的关系,合理安排人居环境建设时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国土空间规划和12370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加强城市设计、建设、管理,做好村庄风貌引导和管控,体现规划刚性约束。下一步,云南省将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抓好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引导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拥有卫生、健康、满意的生活环境,是群众最朴素的向往与追求,必须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省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健康县城建设“小切口”入手,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城乡环境从“一时干净”走向“一直干净”、从“一处美丽”走向“处处美丽”。一是突出重点。狠抓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2024年农村卫生户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较2018年分别提高53、60、38个百分点,自然村全部达到农村人居环境一档标准。二是迭代升级。创新推进3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县城建设。三是常态长效。健全精准指导、暗访曝光、第三方评估等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媒体、群众监督,督促州市落实主体责任、县市区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落实条块责任,做到抓常、抓细、抓长。下一步,云南省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发动组织群众的民力工程。人居环境建设之所以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做到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造福群众。

云南省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共建共享,让群众成为决策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和受益主体。一是汲取群众智慧。对垃圾清运、市场改造、公厕管理等问题,充分听取和征求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二是凝聚群众力量。通过志愿活动、党员活动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实现从“政府主导干”“干部带头干”向“群众主动干”转变,探索出“幸福超市”、公益创投等群众参与模式。三是深化群众监督。畅通“曝光台”等社情民意渠道,建立健全群众投诉、分类交办、处理反馈的工作闭环,大力营造管用有效的监督环境。下一步,云南省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权益,把“政府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更好统一起来,引导人民群众做到美好环境自己爱、美好家园自己建。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兴产业促团结的民乐工程。环境改善好了,产业发展好了,文化传承好了,各民族关系就会更加亲密融洽。

云南省坚持抓环境促旅居、促振兴、促团结,统筹改善民生和凝聚民心,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繁荣发展。一是打造旅游升级版。随着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旅居云南”工作顺势推进、品牌应时而生,吸引更多游客旅居、旅学、旅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场景化。2024年,旅居人数近400万人、增长20.7%。二是赋能乡村振兴新场景。持续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让好山好水产出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为与东北大农业、江浙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并列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又一典型模式。三是拓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将人居环境建设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374个沿边行政村全部建成边境幸福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下一步,云南省将擦亮旅游金字招牌,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王牌,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努力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拓宽增收渠道的民富工程。抓环境提升,就是抓城乡价值的提升、价值的增值,实现群众增收与人居环境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云南省发挥人居环境建设带动效应,一体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质、经营主体引培,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让老百姓共享产业增值收益。接续实施两轮农村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过去3年,分别实现人均纯收入在7000元、8500元、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动态清零。二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就业创业互促共进。积极发展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幸福里”就业服务做法,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建“微工厂”,办好家门口务工车间,建成基层就业服务站1.64万个,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三是塑造招商引资新优势。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硬核竞争力,以好环境吸引人流、人气、人才加速汇聚,一大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来滇投资兴业,蓬勃发展的经营主体对稳就业、稳增收起到了支撑作用。下一步,云南省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现百姓富、环境好、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民享工程。人居环境改善不只是美化城乡,还能打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壁垒,推动改革发展成效更多更好惠及城乡居民。

云南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力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一方面,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扩容下沉。制定实施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两个三年行动,建立教师“省管校用”、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引进留用一批银龄教师、银龄医师,9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零”的突破。另一方面,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2024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2位,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通达率10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88.7%,90%的城乡社区有“儿童之家”。下一步,云南省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同质同标,实现“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塑形铸魂的民风工程。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善群众生活方式,还在共建共享中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云南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在环境建设中教育人、改变人、提升人,在改变环境中改变心境,在美化环境中美化心灵。一是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推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城共建”,健康文明生活“六条新风尚”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在全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中,2022、2023年连续两年综合评估全国第一。二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针对性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倡导农村群众“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三是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切实将问题隐患解决在基层、平安稳定创建在基层。下一步,云南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


13 09月

2025-09-13 21:58:55

浏览15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气象华章 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根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