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层减负“变装游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警惕基层减负“变装游戏”
发布时间:2025-07-18 作者:邓全生 章志鹏
揪出千变万化的形式主义,使其无所遁形,让基层干部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征途上,既拥有轻装上阵的活力,又具备负重前行的底气
当前,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尚未根除,在减负工作中玩起“变装游戏”,让文件变色、会议变形、调研变装,成为一种隐形负担,继续困扰着基层干部。
表面上看,一些地方的红头文件大幅减少,实际上只是将“红头”换了门面,以情况简报、征求意见、微信指令的形式出现。这些脱去“官袍”的文件,打着“特急”“加急”的旗号,内容却充斥着“提高站位”“强化认识”等空泛要求,关键时刻变成问责的“尚方宝剑”。原本应该精简的会议,被拆解为学习培训会、工作调度会、现场交流会等会议,以及名目繁杂的论坛、研讨等活动。有些部门为了表面上减少督导检查,经常以调研之名行督导检查之实,预设路线、提前通知、过度准备,结果调研沦为“精心设计的表演”。
隐形负担的产生根源仍在政绩观偏差。一些领导干部过于追求表面文章和政绩工程,习惯拍脑袋决策,忽视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以文件落实工作,大小决策事项都甩给会议讨论商定。有的部门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缺失,本位主义严重,只关注自身利益和权力行使,制定工作方案时存在主观臆断倾向,提出的政策措施与基层实际条件存在明显脱节,执行标准与基层干部操作能力不匹配,最终工作成效与群众现实需求形成落差。上级部门之间职责重叠、任务重复,导致工作指导和行政指令界限模糊,对同一事项多部门反复调研,出了问题还以已经督导检查为由把责任推给基层。
当上级部门将发文数量、会议密度、督导检查强度等指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尺时,基层干部面临的已非工作质量和效率问题,而是关乎个人职业前途、升迁仕途的“重大抉择”,不得不在“高度重视”与“灵活把握”间走钢丝,在“绝对服从”与“务实变通”的夹缝中艰难选择。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不仅造成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空转,还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形式化任务而疏于民生服务,最终使减负效果大打折扣,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辜负群众的殷切期盼。
“治病需治本,除害要察源。”从根本上解决隐形负担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在文件管理上,建立并实施文件“双备案”机制,将白头文件与红头文件纳入同等监管范畴,严格审核文件内容,确保言之有物,避免空洞无物、泛泛而谈,增强文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会务管理上,推行会议预算制度,严格控制年度会议总量,探索会议效能评价体系,精简会议数量、提升会议质量。在督导检查上,彻底转变机关部门工作理念和服务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四不两直”,坚持无事不扰,严控督导检查频次,坚决纠治借调研之名行督导检查之实的行为。
纠治隐形负担,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挖问题根源,铲除形式主义变异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密切关注“叠床架屋”式的发文、“击鼓传花”式的开会以及“蜻蜓点水”式的调研等苗头性、倾向性、隐蔽性问题,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减负“药方”,精准施治,遏制形式主义新风向。针对基层减负的政策措施,通过意见箱、网络举报平台、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揪出千变万化的形式主义,使其无所遁形,让基层干部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征途上,既拥有轻装上阵的活力,又具备负重前行的底气。
2025-07-19 07:31:48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