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培训促就业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精准培训促就业
发布时间:2025-05-16 作者:朱明勇
(作者系重庆市巴南区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逐渐从解决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转变为解决供需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新兴产业人才供给存在缺口,传统行业用工需求转弱,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仍然存在等问题在基层表现较为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能力,有力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难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产业发展导向,优化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然催生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而对就业需求、就业结构、就业技能产生深刻影响。要摸清三方需求。充分发挥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工会、农业农村、应急、住建等部门以及镇(街道),全面梳理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长短期培训需求。建立人社服务专员定期“访企拓岗”机制,摸清企业用工需求。统筹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力量,全面摸清劳动力规模、分布、个人信息、培训意愿,建立全方位需求清单。推动知识更新。组织职业院校开展行业调研和需求分析,按照本地区产业图谱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基于产业升级需求开发培训课程包,提高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适配性。探索将培训课程内容拆解为微课单元,将政策宣讲、用工单位用人需求介绍、典型案例等作为固定单元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支持培训机构按需组合模块,形成个性化培训包,提升培训针对性、实用性。
减少就业供需错配,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岗位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强化“订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即用工企业和劳动者“点单”,人社部门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式”培训即组织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通过“技能培训—考证持证—上岗就业”一体化模式,实现“培训即就业”。深化“校企合作”培训。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定制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实现“入学即就业”。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要抓实重点群体培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建设一批乡村工匠驿站,针对大学生、农业劳动者、外出务工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推出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劳务品牌培训项目等。
健全公共服务链条,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持续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培训与就业创业等有效衔接。要健全“培训+就业”服务链。完善区(县)级、镇(街道)、村(社区)、园区、企业全覆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1个社区中心站点服务功能辐射周边村(社区)的“一站带多点”模式,推动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优化送政策、送岗位、送指导等“家门口”服务供给。将就业率作为选取培训机构及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协同机制,在培训期间、培训后跟进组织招聘会或就业推荐会。健全“培训+创业”服务链。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支持体系,对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的参训群体,提供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融资、免费创业工位等服务。健全“培训+人才”服务链。建立技能人才发展联盟机制,汇集本地区重点企业、职业院校、技能协会等力量,打通人才需求端、培育端、中介服务端和主管部门端,引导参训群体参加相关职业(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将优秀学员纳入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推进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实施,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动就业。
(作者系重庆市巴南区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
2025-05-16 17:06:1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